全国两会结束不久,各地省级财政“一把手”8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做好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至关重要。特殊时期的这场财政座谈会,传递出积极财政政策加快落地的最新信号。
“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发力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很大篇幅阐述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让外界对下一步财政政策落地见效寄予厚望。
此次座谈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将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概括为发出一个“信号”、做好四个“对冲”。
一个“信号”,就是适当提高赤字率。刘昆说,今年我国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目的就是“积极对冲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
四个“对冲”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基层“三保”压力;加强预算平衡,对冲疫情减收影响。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支出约24.79万亿元。刘昆说,从支出规模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是空前的,并考虑了下半年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财政政策和资金尽快见到实效,发挥好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刘昆说。
超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如何落地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今年预计超过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如何有效落地,备受企业关注。
这些政策中,前期已出台的6月底前到期的主要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到明年缴费。
刘昆说,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会议强调,要与税务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严禁征收“过头税费”、违规揽税收费和虚增收入,不能因为财政收支矛盾大而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此外,面对更加凸显的收支矛盾,各级财政要积极动用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为落实减负政策、保障重点支出创造条件。
两个1万亿元如何“一竿子”到基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新增两个1万亿元,“资金直达县市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刘昆说,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财政资金分配要突出重点、提质增效,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产业转型升级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集中发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的机制,推动财税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各地要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狠抓落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最困难的地方、最急需的领域。
“要用好直达资金,确保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刘昆说。
此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要加强对资金的日常监督和重点监控,坚决杜绝截留挪用,对存在问题严肃问责。
“钱袋子”吃紧重点支出如何保障
节用裕民,是此次座谈会的一个关键词。
刘昆强调,在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程度前所未有,政府过“紧日子”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他说,今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压减支出。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
他强调,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除疫情防控、应急救灾事项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此外,要通过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好的效果,切实保障好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支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如何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到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
刘昆说,财政部已将支持基层“三保”作为今年财政工作的硬任务,将采取力度空前举措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不出问题。
一方面,多渠道安排资金,通过新增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力压减中央本级支出等措施,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
同时,完善资金管理方式,通过压实保障责任、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加快下达转移支付预算等举措,确保资金全部下沉到基层。完善“中央到省、省到市县”的监控机制,及时跟踪监测各级库款情况,切实保障基层“三保”支出需要。
此外,刘昆强调,今年还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将专项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项目。管好用好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转载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