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厚土铺展大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纪实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1-06-11

青海,屹立世界屋脊,北依巍巍祁连、中贯莽莽昆仑、南峙唐古拉山,承担着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大使命,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也是一片团结热土。在这个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省,各民族手足相亲、交流交融,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6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高原,看企业、访社区、进农村、考察自然保护区,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高天厚土,一幅大美画卷铺展开来。

“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

7日下午,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片忙碌景象。

一块块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藏毯挂满展示墙,上面编织着字符、花鸟、风景等各类图案,写实的、抽象的,传统的、现代的,花样精美,令人目不暇接。

“真是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近年来,正是依托优质原料、独特民族风格和精湛制作工艺,一块块藏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

“你们企业有什么特色和优势?”总书记问。

“我们公司最大的特点是生产原料90%以上都是天然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采用的都是产自青海的天然绵羊毛,俗称“西宁大白毛”,还有优质牦牛毛,织出的藏毯不仅坚韧耐磨,还绿色环保。

走到原料展柜前,总书记拿起黑色的牦牛毛、洁白的绵羊毛,用手指轻轻揉捏,“感觉确实不错”。

“现在藏毯的市场需求怎么样?你们主要是销往国内还是国外?”总书记接着问。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挂毯,显得有艺术氛围。这些年市场越来越好,国内国外需求量都很大。”这家企业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实现产值4200万元。

在青藏高原,编织藏毯已有千年历史,通过代代相传、改进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技艺,也焕发了新的风采。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企业车间里,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杨永良正在手把手给身边的徒弟教学。

“你这个手艺是祖传的吧?第几代了?”总书记停下脚步,同杨师傅交流了起来。

“到我这是第七代了,我8岁起就跟着父亲学洗毛、捻线。”

“编织这样一幅藏毯需要多长时间?”

“一个人差不多要一个月。”

总书记勉励他:“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

一块块藏毯,拉动起就业的链条。

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他们公司绝大多数职工都是本地的,高中以下学历占80%以上。“很多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妇,来企业接受培训,三五年之后就能成长为熟练技工,平均月工资可达到四五千元。”

“发展产业就是要带动就业。”总书记点头表示肯定,“从这点来看,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从生产车间,到功能性检测室,再到设计部门,总书记一路看了下来。

“百闻不如一见啊。”离开公司时,面对围拢过来的企业职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及感受,“藏毯是我们藏族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你们企业在这个领域打出了品牌,很好地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在一起,契合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希望青海发展更多这样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

“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再接再厉”

“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宁市文汇路街道的文亭巷社区。

这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社区,有住宅小区13个,居民2.2万多人;这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有藏、回、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居民1000多人。

社区党委书记刘翠青向总书记汇报,这些年来,社区紧紧抓住“和睦”这两个字,以“五融五筑·和睦家”品牌建设为主线,将辖区内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党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事务共商、活动共办、服务共做、党员共育、阵地共用的联动大党建格局。

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书画室、舞蹈室、阅览室、康复室等一应俱全,歌声悠扬、翰墨飘香。

便民服务窗口前,总书记见到了65岁的藏族大妈多杰卓玛。

她告诉总书记,社区有个“爱老幸福食堂”,今天专门来办就餐卡。

“什么人可以就餐?”总书记问。

“目前主要面向户籍在社区里的60岁以上老人。”工作人员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位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二层的“爱老幸福食堂”。

“伙食费高不高?”总书记问。

“不同对象有不同优惠,一荤两素市场价18元,60岁以上老人享受幸福价6元,80岁以上享受高龄价3元,其中属于低保、特困等四类老人只要1元。”刘翠青一一道来。

“分得很细,工作做到家就要这样。”总书记称赞道。

“咱们这里又方便又干净,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每种饭菜都要留样检验,保障食品安全。”刘翠青自豪地说,“现在每天有40多位老人用餐,他们中有不少独居老人。有一位老人激动地说,社会主义好啊,这辈子赶上了!”

“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道,“你们做得很好。敬老尊贤,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层阅览室里,刚刚放学的孩子们正在“四点半课堂”写作业、做手工。临近端午,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纸龙舟和香包,总书记看了直夸孩子们手艺好。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纠正这种现象。”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然,如果孩子们还有时间精力,来到社区里,引导他们做一些符合兴趣的事情,这种形式也很好。”

歌声悠扬,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了舞蹈室。

“歌之缘合唱团”正在这里排练献礼“七一”的红色歌曲。61岁的卓玛才仁站在第一排,用高扬优美的藏语领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总书记带头鼓起掌来:“《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唱出人民群众特别是藏族同胞,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歌在‘七一’的时候唱很有意义。”

歌声里流淌着百姓真挚的情感、洋溢着人们幸福的生活。

离开社区时,居民们围拢到总书记身边,依依不舍。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

“安居才能乐业,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看着人群中的孩子们,总书记面带笑容,“等这一批小家伙长大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又不一样了,我们人民的生活又会上一个水平。从现在开始,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再接再厉!”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总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因其而得名。

从西宁出发,乘火车、转汽车,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湾,实地考察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仙女湾位于青海湖西北侧,属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夏日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望无际。

当地有关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近15年来,青海湖水位上升了3米多、面积扩大了300多平方公里。

“现在水有多深?”总书记问。

“平均18米,最深28米。”

青海湖水位持续上涨,有利于周边气候变湿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栖息环境以及整个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从仙女湾远眺四周,水系、滩涂、水生植物等生态景观类型丰富,碧波荡漾,飞鸟翔集,呈现出典型的湿地风貌。

“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总书记问得很细。

3个月前,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海北州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向总书记介绍了近年来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的变迁。

这次,站在青海湖边,遥望巍巍祁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了青海省关于祁连山自然生态情况的汇报,特别关注询问祁连山冰川同青海湖水源之间的联系情况。

沿着木栈道,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周边环境:远山如黛,碧水无垠,草原上牛羊成群,天空中飞鸟翱翔……

“看到这样的景象,总会想起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那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正是充分吸收了这里的精华养分,他才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这样美好的作品。”

在总书记心中,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环顾四周,他反复叮嘱当地党政负责同志,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

9日上午,在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党中央下决心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战略考量。

他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要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有青海的特点,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在全国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青海90%以上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

青海省主要负责同志在汇报工作时提到,青海正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肯定:“我注意到你们加了个‘冰’字,体现了青海生态的特殊性。这个‘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对生态环境保护,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

20148月、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作出批示。

这次在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木里问题要抓好整改,不留尾巴、不留遗憾。今后,这类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搞下不为例。

“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藏族牧业村。在政府帮助下,牧民们从远处的草场搬迁安置到这里。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村子。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平房小院错落有致,笔直整洁的村道两旁立着太阳能路灯。

“欢迎总书记!”50岁的村民索南才让带着一家三代站在家门口,向总书记献上洁白的哈达。

索南才让5个月的小外孙尚在襁褓中,总书记见了十分喜欢:“小家伙长得很漂亮,看着很聪明。”

走进小院,迎面是一个玻璃房,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十分温暖。

“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一如既往,总书记十分关注农村改厕工作。

“现在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污水都是统一的下水管道,集中处理。”村干部回答。

走进卧室、客厅,看到屋里装着吊顶、贴了墙纸,衣柜、电视机等家具家电齐全,总书记笑着说:“家里头布置得很精致。”

围坐在客厅里,总书记同一家人拉起家常。

索南才让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总书记看,那是在17公里外草场上的老房子,两间低矮的土坯房。

总书记接过照片,仔细端详:“过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现在改善多了。”

索南才让告诉总书记,2014年底,政府补贴4.7万元、自付1.5万元,一家人住进了这个宽敞的砖瓦房小院。

“搬过来后都做些什么?”总书记问。

“我是草原管护员,一个月工资1200元;女儿是环卫工,月工资2400元;女婿在县里电视台工作,每月收入2700元……”

索南才让给总书记算起了细账:除去这些固定工资收入,家里还有80只羊、20头牛,去年仅出售牛羊就赚了2.5万元……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脸上。

“很好啊!”总书记十分欣慰,“下一步,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

这么一问,索南才让也不知怎么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没有了、没有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挚的心声。

总书记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了,我们这个党能够发展壮大起来不容易,夺取政权不容易,建设新中国不容易。为什么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

“长征的时候,红军路过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留下了很多美丽的故事。”总书记接着说,“现在,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到哪都要问一声乡亲们:还想过什么样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总书记起身告别,一家人依依不舍。

“总书记好!习主席好!”索南才让家门口的道路两旁,早已围满了村民,大家纷纷捧出洁白的哈达,热烈地鼓掌,高声向总书记问好。

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同大家说:“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

总书记给大家讲述了“石榴籽”这个比喻的出处:

“维族同胞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个词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

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

“现在,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总书记语气坚定。

掌声、欢呼声,回荡在美丽的青藏高原。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本报记者杜尚泽、岳小乔)

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